作者:洪蘭 出處:天下雜誌 459期 2010/11
自動自發的自燃人是企業渴求的,什麼樣的教育導致孩子被動?社會為何瀰漫多做多錯的心態?上期的《天下雜誌》有一篇發人深省的報導:金融海嘯後,台灣失業人口出現結構性轉變,一方面大量高學歷者失業,另方面企業找不到人才,出現了人才供需失調的現象。
企業需要的是「自燃人」--不需借助外力,自己就可燃燒的人;而大部份員工是「不可燃人」,靠近火也不會燃燒,頂多是「可燃人」靠近火才會燃燒。
我曾有個自燃人的助理,她一切不要我操心:外國學者來校演講,講完得立刻趕高鐵,她請計程車在演講廳後門等,講完立刻上車,不必跟別人在前門擠,順利完成任務。
我也有個助理,請她晚一點下班趕個公文,她回答,「今天心情不好,不想加班」。我很驚訝的跟她說「你是來上班的,不是來做大小姐的」,結果她連辭職都沒辭,在我門上貼了個條子「老師,我回家去做大小姐了」就不來了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一個原因是溺愛,孩子從來不需去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,家長早已準備好在等著了。另一個原因是考試採用標準答案,會思考反而有害。例如小三自然科考卷中有一題是:「『天氣很冷』這句話是1觀察2判斷3推想」,其實三者都可以,但是標準答案為1。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。學生很聰明,二次以後就懂得,自己怎麼想不重要,課本怎麼說,老師怎麼想才是重要。而且社會瀰漫著多做多錯的心態,為了明哲保身,孩子就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不可燃人了。
長久標準答案下來,甚至 連 老師也不會思考了。在一個示範教學中,老師把課文「星期天,爸爸帶我們去外婆家」變成「哪一天,爸爸帶我們去外婆家?」以為改成問句就是啟發式,而不是問「為什麼星期天爸爸才能帶我們去外婆家?」讓孩子去想理由。
最近彰化有八所國中委託教科書書商出段考題目,書商的題目怎麼來的?通常是五十元一題包給研究生出,因此才有「下列哪一種人最美麗?1兒童2少女3少婦4老婦」這種匪夷所思的題目 (標準答案為3,因「少婦新婚最美麗」)。看到教育現場這種情形就不難了解為什麼這次宜蘭水災,許多學校不敢自行放學,一定要等教育處下命令才敢放了。
揣摩上意、一切看上面臉色行事還有一個例子:蘇澳海事學校的學生參加國際衝浪比賽,從四十名國際選手的競爭中拿到金牌,學校卻不給他記功嘉獎,理由是衝浪不是校方發展運動的項目。校長說衝浪不在教育部保送體育大學認可的項目之內,而學校發展的運動項目只以教育部規定的為主,所以不予嘉獎。
台灣是島,四面環海,只要跟水有關的活動都應該是國家體育發展的項目。一樣是拿到金牌為校爭光,為什麼只有教育部規定的項目才算體育?若到現在還有「做工不由東,累死也無功」的心態,我們怎麼可能培育得出自燃型的人才呢?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留言列表